当前位置: 中国手球协会 > 新闻 >
手球联赛冷中有热 吸引行将退役的运动员回归
2011-03-31 11:32

  2011年中国男子手球联赛在苏州展开。一个赛区四支球队,主场作战的江苏队以三战全胜的战绩排名第一,初显王者之气,晋级争冠组基本没有悬念。

  应该说,手球联赛的举办对于中国手球运动员来说是好事。赛前甚至有北京队行将退役的运动员听说要举办联赛而改变念头的新闻,这说明手球协会是在真抓实干,切实考虑如何充分调动运动员,媒体,社会的积极性。

  第一个比赛周末,相比于运动员在球场上拼杀,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第一场比赛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上座率。首场江苏队的比赛结束之后,还有一大半的观众留守现场观看广东与上海队的比赛。赛后,本次手球联赛的推广商亚特拉斯公司的工作人员对老百姓能有这样的关注度感到非常满意。谈到为手球联赛推广的动机,亚特拉斯总经理郭麒麟对记者说:“手球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老百姓平时生活都有压力,他们需要有通过观看体育赛事来达到发泄目的的渠道。我们也打算借助给篮球包装的经验推广手球联赛,营造一个良好商业氛围。”

  比赛激烈,充满悬念是吸引观众的一大前提。“手球联赛也是这样,除了江苏队,其余七至球队水平相当,这是我们推广的一个天然优势。”

  虽然手球依旧是奥运会的正式项目,又有着女子手球队广州亚运会夺冠的“壮举”,但群众基础之差,境遇之艰难尴尬曾使很多手球运动员萌生转行的念头,手球的从业者也自怨自艾。穷则变,变则通,普及才是一个项目安身立命之本。手球在欧洲火了将近一个世纪,而近邻日本、韩国的手球联赛照样打得热热闹闹,靠的就是雄厚的群众基础。

  看台座位前的过道上,几个小学生有模有样地比划着运动员持球射门的动作。玩累喘息之余,小朋友说:“要是学校也开这门课就好了。”显然,通过举办联赛,同时回归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的模式,让人看到了手球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希望。

  塔尖在削弱、塔基变厚实,如果能保持金字塔发展趋势,又何愁修不出有保障且真正出类拔萃的塔尖,而这正是那些生僻项目共通的生存之道。

  本报实习记者 叶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