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在南京凤凰书城举行的《袁伟民与体坛风云》首发式上,年过70岁的袁伟民更愿意和人沟通的是他对中国体育发展道路转型的总结和思考。
要赢得起,也输得起
“中国是泱泱大国,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靠多拿金牌证明中国人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已完成。”这是袁伟民对记者反复强调的一点。
提起他曾经参与的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袁伟民可谓如数家珍。当年,体育要振奋民族士气,要向世人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因此“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需要金牌,而我们也已经做到了,北京奥运会已经名列金牌榜榜首,已向世界证明中国是金牌大户。现在我们应该在保证优势项目和抓好重点基础项目发展的前提下,花大力气发展群众体育。”
要争金牌,不唯金牌
拿到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了吗?这样的说法,袁伟民表示不能苟同。
袁伟民说:“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的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即使是竞技体育成绩,也不能仅以金牌数衡量,更要看奖牌数的多寡,因为奖牌才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表现;同时还要看建立在体育人口基础上、影响大的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北京奥运会上,16个集体球类项目美国拿到了包括6金在内的11块奖牌。中国呢?2银1铜;田径、游泳两个大项,美国则获得了包括19金在内的54块奖牌,我们奖牌一共只有8块,金牌只有1块,跟人家还相差得很远。”
袁伟民心目中衡量“世界体育强国”的标准,除了体育成绩之外,体育人口的多少和体育产业的强弱也必不可少。不仅要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而且要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体育观念很强、经常参加比较正式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体育消费,才能被称为体育人口。袁伟民指出,目前国内体育人口比例只有28.2%,和先进国家比还有不小差距。其次,中国目前还远没有产生像耐克、阿迪达斯那样的世界顶级体育装备品牌,没有形成体育产业链,人均体育场地也远不如体育发达国家。
体育转型,正逢其时
当然,谈转型不是说竞技体育不要搞,可以放松了,而是说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可以也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群众体育上来。在袁伟民看来,中国体育人更高的目标应该是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这才是成为体育强国的根本,回到体育的本质。现在是最好的机遇,群众体育上去了,才能出现人才群,田径、游泳、集体球类项目等才能有雄厚的人才基础,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真正搞上去。
说起体育锻炼,袁伟民呼吁:“要借北京奥运会的余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来,尤其是青少年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身心健康,一生受益。从小练体育,可以养成守时、守规则、热爱集体的好习惯,可以磨练勇敢自信、不服输、不怕苦的坚强性格……”
谈到面对过重学业负担的孩子锻炼越来越少的现状,袁伟民很是感慨,“接受教育是一种权利,参加体育锻炼也是权利。我们要维护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学生、家长、老师都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