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星空讯 当北京奥运会成功申办时,我们就想到了主场作战的巨大压力。一直以来,我们采纳的最大心理策略就是要中国运动员以“平常心”对待2008年的主场比赛。所谓“平常心”,是指不要人为地引起高期望的压力,以宠辱不惊的心态看待成败得失。
而在奥运会一步步走近时,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接连遭受重大天灾人祸,以及西方舆论对奥运会东道主的百般挑剔,甚至制造危机意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看上去中国人民是调整了多年以来对奥运盛事的期待值,也正在让满腔热情逐渐趋于理性。眼下,正是拂晓前的平静时刻。
超越“平常心”而在破晓之后,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雪灾、西藏骚乱,地震之后的中华民族,已积累了强烈的社会凝聚力与民族自尊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预见到北京奥运会承担着进一步升华民族精神,让社会走出创伤与阴影的责任。由地震灾难的大悲走到奥运盛事的大喜,它所带来的激荡,远远超过通常意义上的“主场效应”。
而这对中国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有几个特点可以尝试预见一下:首先,中国人民被调整的期待值会强烈反弹。当中国运动员开始向金牌突破时,“中国,加油!”的激励声会汹涌澎湃,排山倒海向你而来。其次,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信息。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既无法回避母语环境的直接刺激,更无法回避由民族情结带来的丰富想象。第三,不管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或者体育官员,你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期许,并非来自媒体或重要他人,也不完全来自独立自我的你,它首先是来自一个承担着责任的中华民族成员的你!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平常心”恐怕尚不足以应对这种激荡。通常所说的“平常心”主要是从个体心理层面来构建防波堤坝,而今天形势发展所产生的撞击体,是社会心理层面的滔天巨浪。所以,只有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平常心”,才能驾驭或适应这种强大而特殊的社会期望。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体育官员与教练员一定要做好驾驭与正确借助这种社会期望的充分准备,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指导与帮助正在参赛和即将参赛的运动员来从容应对。存在着两种可能的途径来帮助运动员:其一,加固稳定心理承受阈限,这意味着坚守信念。将国人的期望诠释为是对运动员追求卓越过程的鼓励,让运动员坚守热爱运动本身的价值信念,全身心投入比赛本身,无惧结果为何;其二,创造性地提高心理承受阈限,这意味着激励斗志。将国人的期望及所引发的反应诠释为身心充分动员的良好信号,激励运动员朝着确定的目标放手一搏,天地唯我独尊!“人生能有几回搏!”而这第二种可能的途径则需要我们的体育官员与教练员应用更多的智慧。
对中国人来说,北京奥运会已注定要超越“平常”的奥运会。(姒刚彦)
姒刚彦,浙江绍兴人,毕业于浙江大学,香港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主任。任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执委、亚太地区运动心理学副主席,中国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