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手球协会 > 新闻 >
软硬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北京满怀信心迎接奥运
2008-01-16 09:27

  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高鹏)再过206天,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北京——这座文明古都将迎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一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传奇将在这里书写……

  从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至今,已过去六载有余。回顾六年多来的筹办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热情支持下,北京的筹办工作成绩斐然。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日前表示,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各项运行条件已基本就绪。

  场馆大成

  场馆建设无疑是奥运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自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北京奥运会需要的37个比赛场馆中,除国家体育场因举办开幕式需要将在今年4月竣工外,其余36个场馆均已完工。

  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让国人为之骄傲,让世界为之震惊。仅仅三四年时间,一座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的奥运场馆拔地而起,这些建筑不但成为北京的新标志,还闪现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智慧结晶。“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在每座奥运场馆都有直接体现。

  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体育场,在建筑工艺上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广泛使用了雨洪利用、地热利用、太阳能等技术。与“鸟巢”毗邻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采用国际首创的空心多面体结构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ETFE膜结构,每天自然光照明可达10小时,水回收利用率达95%,节能效果显著。

  奥运村的生活热水供应百分之百将采用太阳能,其规模和技术先进性居世界领先水平。届时,6千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将为一万多名运动员每人每天提供50升的洗浴热水。这将是奥运会历史上,乃至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交通“变脸”

  北京申奥成功后,曾有国际奥委会官员表示,北京面临的交通问题比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主办城市都要严峻。实际上,早在申奥时,如何解决交通拥堵已是北京市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北京市近年来加快了作为公共交通骨干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地铁13号线和5号线相继开通,不仅有效缓解了沿线地面交通压力,而且大大方便了百姓出行。去年,全市142公里地铁网客流量增加50%以上,公交出行率首次超过小轿车使用率。地铁10号线、奥运支线、首都机场线都将在奥运会前投入运营。届时,北京的轨道交通将达到创历史的200公里,运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去年8月17日至20日,北京进行了“好运北京”体育赛事环境交通保障综合测试,机动车实行单双号分日行驶,每天停驶130万辆。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测试期间,市区主要道路平均每小时流量下降30%;平均车速每小时43公里,与平日相比大幅提高。不仅路“宽”了,道顺了,限行措施更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空气质量连续4天达到良好水平。

  国际奥委会顾问、前路透社体育部主任斯蒂夫·帕里感叹说,测试赛期间北京的交通状况之好,彻底打消了他之前对奥运会时交通的顾虑。

  大气治理确保达标

  自从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刻起,“绿色”理念就势不可挡地进入百姓生活,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废电池回收,再生纸利用,自觉垃圾分类,义务种植绿化林……都在绿色旗帜下广泛地为北京市民所认同并实践着。

  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已实现7个绿化美化承诺: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形成三道绿色生态屏障,“五河十路”两侧形成2.3万公顷的绿化带,市区建成1.2万公顷的绿化隔离带,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全市国土面积的8%。这些承诺的兑现,使得北京绿意盎然。

  然而,困扰北京多年的空气质量问题在过去一年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是质疑——北京的“蓝天工程”能否使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顺利达标?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相关官员看来,如果目前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政策得以顺利实行,奥运会期间的空气问题将没有任何风险。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战场上,只有准备不足、仓促应战的士兵才会恐慌,兑现绿色奥运承诺虽非易事,但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努力可以使北京的天空更蓝。”

  自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已投入1200亿元,实施了13个阶段200多项措施,重点治理燃煤、机动车、工业和扬尘污染。为了更好地改善空气质量,“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已获得国务院批复,作为对北京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等周边省区市也都行动起来,出台了专门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以协助保障北京2008年尤其是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

  志愿者在测试赛中迅速成长

  优秀的志愿者队伍,是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重要保障之一。自2006年8月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据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达80万,城市志愿者报名人数也已超过92万。其中不仅有濮存昕这样的名人,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

  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介绍说,截至2007年年底,奥运会7万名、残奥会3万名赛会志愿者中的80%已经确定到人头。根据志愿者招募工作整体进度安排,春节前基本完成全部人选的测试和面试,到5月完成全部赛会志愿者录用工作。

  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此,北京奥组委对选拔出来的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奥林匹克基本知识、中国传统文化、通用礼仪、外语、医学常识和紧急救护等方面。

  经过去年一系列测试赛的练兵,志愿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去年举行的“好运北京”体育赛事中,参赛的贵宾、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和观众等对志愿服务的评价达到了90分,97%的志愿者使用部门和管理人员对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表示认可。

  文明程度稳步提升

  如果说,修地铁、建场馆只是硬件上的改善,那在走近奥运会的日子里,人文素质等“软环境”方面的改变,则更加令人欣喜。

  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文明办发出了一份对北京市民12个常见“小毛病”的宣战声明: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过马路闯红灯、“京骂”、缺乏微笑等等。如今,这些小毛病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所摒弃,变化有目共睹。

  去年2月11日,北京推出了“排队日”活动,将每月11日确定为“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活动启动以来,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并努力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一些西方媒体把这项活动称作北京的“新文明运动”。

  日本《朝日新闻》驻京记者阿久津2004年刚来北京时,乘公交车感觉人们不是有序排队,而是相互拥挤。最近他说,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了,等公交车排队的人很多,却非常有秩序,经常能看到给老年人、孕妇、儿童让座的年轻人。

  在全国各个地方,围绕奥运主题开展的一系列“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都极大地提升了民众文明素质。

  2007年8月4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主题歌正式发布。这首由上百名歌手共同演唱的奥运歌曲,表达出北京整装待发、迎接冲刺的状态——We Are Ready(我们准备好了)。

  这首歌曲,既是承诺,也是信心所在。北京正努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再过200余天,奥运圣火将在北京点燃。我们一同期待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